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峨边彝族自治县宜坪乡草坪村的枇杷林里已传来爽朗的交谈声。身着简朴服装的陈鸿志正蹲在田垄边,手把手教农户修剪枝条。
初来乍到时,村民们对这个操着外地口音的年轻老师颇有些疏远,有人私下嘀咕“城里来的老师能懂我们山里的事?”作为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派驻的驻村干部,他扎根这片土地4年,用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专业与情怀,在彝乡振兴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
“教育帮扶要像枇杷树扎根一样深。”这是陈鸿志常挂在嘴边的话。2021年以来,面对峨边县教师缺口困境,他奔走协调,推动学校师范生顶岗支教项目落地。来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李娟至今记得,当她带着48名孩子在山坡上开展自然教育课时,陈鸿志特意驱车两小时送来教具。“陈老师总说,我们支教的每一天,都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如今,这个项目仅2024年一年就已输送了60名师范生,惠及峨边县17所小学。
除了顶岗支教,陈鸿志还主动对接峨边县教育局,根据县教育局需求制定实施方案,协调学校完成60人次教师思政能力素质专题培训。对接峨边县县幼儿园,捐赠幼儿图书近百余册;对接峨边彝族自治县扶贫开发协会,为峨边县困境学生捐款5000元。
在海拔1200米的枇杷产业基地,村民熊本香的记账本记录着变化:过去亩产800斤的枇杷,经过学校农技专家指导,今年突破1300斤;通过冷链物流中心,每斤售价提高2元。曾经质疑他的农户如今竖起大拇指:“陈老师比我们自己人还上心!”
这背后,是陈鸿志打造的“三维帮扶体系”——邀请学校现代农业学院专家教授组建科技服务团队,长期线上线下指导村民种植;推动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邀请学校旅游与财贸学院教师,教授农户掌握电商直播技能。去年枇杷还未大规模上市,就已经被销售一空。
走在黑化加宽的村道上,路灯映照着师生创作的文化墙。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泥泞遍地的景象。陈鸿志将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理念融入乡村治理:依托“积分超市”实施分类积分管理,激发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组织学生绘制600平方米主题墙绘,让当地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更推动建立“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村民王贤均感慨:“陈老师建的不仅是广场小路,更是我们奔向好日子的信心路。”
在学校支持下,陈鸿志构建起立体化帮扶网络。推进机关党总支与草坪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工作,为草坪村两委进行党建工作业务培训,为村民开展“感党恩、创文明、促发展”文体活动,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和强化帮扶村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让5名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亲”,年节时的慰问品总伴着量身定制的帮扶方案;消费帮扶形成长效机制,校工会定点采购农副产品,食堂专门打造“峨边食材”菜品;更联动多个二级院系打造“乡村振兴服务包”,涵盖种植培训、产品设计、教育帮扶、直播培训等服务。
夜色中的村委会办公室常亮着灯。陈鸿志的驻村日记里密密麻麻记满待办事项:明日要协调畜牧专家诊治生病的能繁母猪,下周带种植大户去龙泉驿考察,还要联系完善“五年制贯通培养”方案......这位37岁的青年教师,手机相册里存着1278张工作照,唯独没有与家人的合影。“孩子总问爸爸为什么老在山里”,他抚摸着桌上女儿画的“枇杷爸爸”,眼神温柔而坚定。
付出终有回响。如今的草坪村,枇杷种植面积突破3000亩,户均年收入增长18%,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教育帮扶孕育出近10名“土专家”,带出4个特色种植合作社。而陈鸿志的驻村故事,仍在续写新篇:他正协助筹建“科技小院”,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推动“五年制高职定向培养计划”,为乡村储备技术人才;谋划着农旅融合项目,让彝乡美景走出深闺。
站在新落成的文化广场上,望着嬉戏的孩童和满载枇杷的货车,陈鸿志说:“我愿做职业教育与乡土中国之间的桥梁,让更多人在乡村振兴中看见希望。”从最初被视为“外来户”到被乡亲们亲切唤作“自家人”,陈鸿志用四年光阴完成了最温暖的蜕变。
这或许正是新时代职教人的担当——在田野间播种希望,用专业赋能乡村,让教育的温度与乡村振兴的脉动同频共振。当职业技术教育的根系深扎泥土,收获的不仅是产业的硕果,更是整个乡村的焕然新生。
(撰稿人:林淼 审核人: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