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岷江之畔,两千架无人机同时腾空,在夜空中勾勒出三苏祠的飞檐翘角,三苏雕像的文人风骨……今年9月,眉山湿地公园的这场无人机灯光秀不仅点亮了城市的夜空,更见证了一支年轻技术团队的成长——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天府低空经济产业学院的师生们,用专业实力为这场视觉盛宴保驾护航。

无人机灯光秀
在活动筹备现场,大一新生李晓阳小心翼翼地检查着每一架无人机的电池状态。“虽然刚入学不久,但老师带领我们参与了全过程。”他激动地说。由罗仕兴、刘琳、邓旭、黄波涛等专业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带领40名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新生,完成了从设备清点、场地规划到烟花挂载、灯光调试等关键环节。这场实战,成为了他们入学后最生动的“第一课”。

天府低空经济产业学院师生上课场景
作为眉山唯一一所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紧密对接眉山“1+3”现代产业体系与未来产业布局,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主导产业、未来产业,不断动态调整专业,积极探索“两翼三化”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路径,全力为眉山支柱产业、未来产业输送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助力区域经济腾飞。
近年来,学校紧抓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战略机遇,在“双高”建设引领下,精准对接眉山低空经济“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人才需求,成立天府低空经济产业学院,聚焦无人机装配调试、无人机飞行操控、无人机检测维护、无人机行业应用(含巡检、农业、测绘、物流场景)、低空飞行器配套技术服务等关键领域,根据航空运输业民用通用航空工程技术人员、无人机测绘操控员、民用航空器机械维护员等核心职业群需求,构建“产业需求导向、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低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眉山培育未来产业新增长极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天府低空经济产业学院师生上课场景
走进学院的无人机仿真技术实训室,凤凰模拟器的屏幕上,固定翼无人机正在完成起降训练。罗仕兴老师在一旁指导:“通过模拟训练,学生可以安全掌握飞行技能,为实战打下基础。”而在组装调试实训室里,学生们正在分组进行多旋翼无人机的组装,从动力系统到飞控系统,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这样的实训场景,正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缩影。学院构建了以无人机应用技术为核心,涵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专业的特色专业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推行“学历教育+行业执照”双轨制模式,鼓励并支持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等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

天府低空经济产业学院师生上课场景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6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硕博教师36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85%。这些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拥有30余项国家专利,参与过多项企业技术研发。在《无人机概论》课上,邓旭老师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在《无人机结构与系统》课程中,罗仕兴老师结合最新行业标准进行讲解,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同步。
为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学院积极推进“一中心两基地”建设:与眉山投控集团共建眉山启飞低空经济运营有限公司、眉山低空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兵北斗卫星通信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集无人机装配、飞行模拟、维修检测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联合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高校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目前,校内实训场地达6000余平方米,设备价值3000余万元,生均设备价值位居全省前列。

学校与中兵北斗卫星通信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学校依托这些优质资源,学院积极服务地方发展。针对眉山农业大市特点,开展无人机植保技术推广;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参与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项目。未来,学院还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联合四川纵横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围绕无人机装配调试、飞行操控、检测维护等核心岗位,拓展“无人机+农业”“无人机+测绘”“无人机+物流”等行业应用场景实训项目,推动教学与眉山低空经济“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需求深度适配,为区域低空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智慧城市建设输送更多具备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等专业资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天府低空经济产业学院师生上课场景
“从课堂实训到大型实战灯光秀,我们正在探索一条产教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学院负责人表示。在这场两千架无人机灯光秀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更深刻体会到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价值。当夜空中的无人机方阵变换出“东坡故里”字样时,参与活动的学生王雨涵感慨:“这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次文化传承。”
立足新时代,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以“诚信自强,笃学精业”为训,深化“政府引导、校企共建、市场运作”机制,为眉山乃至成渝地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书写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新篇章。
(撰稿人:林淼 审核人:傅进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