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转载】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永不走”的科技团队助力建设“天府粮仓(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9-25

今年秋收,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金光村种粮大户罗建敏种植的1000余亩水稻喜获丰收。“真的要感谢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们,不然今年水稻秧苗遭遇病虫害,损失就大。”罗建敏感慨地说。

今年春耕时,罗建敏的7亩育秧田出现了秧苗发黄的情况,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喷洒了一些防治病虫害的农药,但效果不明显。眼看就要插秧,心急如焚的他通过“四川科技兴村在线”东坡区平台,联系上了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业专家。

种粮大户罗建敏(左四)向专家团队赠送锦旗。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教研室教师、“四川科技兴村在线”眉山市平台负责人伏晓科介绍,“四川科技兴村在线”是四川省科技部门为农民和农业专家提供的一个对接平台,眉山市平台自2022年开通以来,已经入库专家547人,为农民提供在线咨询1.07万次。

“我们及时将罗建敏反映的秧苗病害列为重点监测对象,组织专家去田里查看。”伏晓科说,专家判断,罗建敏种植的秧苗患上了“水稻根结线虫病”,这是一种由虫害引发的病害,在眉山市还是第一次出现。相当于水稻的根上长了“肿瘤”,如果不及时防治,很可能会大面积扩散。

“四川科技兴村在线”省级平台迅速对接上四川省农科院相关专家,第二天,该专家就赶到眉山。经过省、市专家“会诊”,为罗建敏在用药指导、田间管理等方面开出“治疗方案”,7亩育秧田不久就恢复了健康。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专家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

地处成都平原南端的眉山市,当前正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派出专家团队服务于“天府粮仓”建设,是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的一个缩影。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代贤军说,学院专家和师生常年扎根在眉山市各区、县的田间地头,产业链、创新链、人才培养链深度融合、共生共长。通过长期服务,形成了农业园区高度评价、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离不开、广受群众欢迎的“永不走”的科技团队。

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得以推广。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农技推广科技小院今年6月揭牌。作为科技小院负责人和首席专家,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教研室主任魏文武教授在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也承担着试验、应用和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任务。

从2016年开始,魏文武教授团队与眉山市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合作,组织农户开展“一优两高”生产竞赛,从而筛选出适合眉山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粮食增产、农户高效种粮增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园”“校—地”合作成功经验。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从已经测产的150多户来看,今年水稻亩产估计在750公斤至780公斤左右,比去年平均增产8%至10%。”魏文武说。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在田间地头服务产业发展。

学院全面深入助力乡村振兴。“职业院校对老师和学生的定位,首先是要融入产业、服务产业。”魏文武认为,如果农业科研工作不服务于农业生产,就谈不上学有所用。每年,魏文武和团队都会向各地种业企业征集几十、上百个水稻新品种,在永丰村的中试基地试验,从而挑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并组织种粮大户观摩,进行更大范围的种植示范、推广。

在测产、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锻炼了师生队伍。“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对接农业生产,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比如春耕时节,组织学生在田里插秧,收集合作社、农业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案例在课堂上讨论,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在培养学生爱农情怀的同时,也对他们今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自主创业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教研室教师王丽说。

不仅如此,学院文化艺术、烹饪、电子商务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将永丰村作为创作、写生和社会实践基地,广泛参与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他们参与完成村里“艺术墙”的创作,帮助村里搞起直播间、营销特色农产品,“永不走”的团队为村民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

“如今,我们的学生在就业市场广受欢迎,一批知名农业企业与学院合作,开设订单班。接下来,我们还将筹备成立农业科学院,坚持把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搬到田间地头、植入产业链条上,把论文写在绿色田野上,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农业产业学院,为‘天府粮仓’示范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代贤军说,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相关汇报短片中,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做法作为典型案例受到充分肯定。

转载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694284?d=134b30b&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