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提升教师数字化科研能力,助力学院科研工作提质增效,10月15日,智能制造学院在5308组织开展“息壤·科研助手平台”教师科研工作培训会。学院全体专任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学院副院长林建兵主持,中国电信专业技术员担任培训讲师。
会上,林建兵围绕学院科研工作发展需求,阐明此次培训的核心意义与目标。他指出,随着科研项目对高性能算力、专业软件工具及全球学术资源的依赖度持续提升,传统科研模式中“算力难找、软件难配、文献难查”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教师科研效率的关键瓶颈。“息壤”作为整合算力资源、科研软件与学术服务的一站式解决平台,既能降低科研技术门槛,又能节约科研成本,希望全体教师通过此次培训熟练掌握平台应用方法,将其深度融入教学科研实践,切实转化为科研创新的“助推器”。

随后,中国电信技术人员结合平台功能与高校科研场景,展开细致讲解与实操演示。针对高校科研常见的四大痛点,团队逐一拆解解决方案:在算力支持方面,平台整合全国A10、3090、4090、A100等多规格算力资源,支持“即买即用”,相比自建算力可节省3年50%成本,适配从基础模型开发到复杂仿真模拟的不同需求;在软件配置方面,预装科学计算、3D渲染、材料分析、AI模型开发等8大类40余款常用科研软件(如Ansys、Matlab、PyTorch等),支持一键启动与跨账号分享,未上架的特定软件可在3日内完成定制部署,大幅降低教师软件配置成本;在学术资源访问方面,依托合规加速引擎,可安全高效访问arXiv、GitHub等跨境学术平台,助力教师便捷开展文献调研与实操验证;在应用适配方面,针对模型开发教学、仿真模拟、3D渲染等不同科研场景,提供从“3060+10核内存”到“A100+18核内存”的阶梯式配置建议,满足多学科科研需求。

培训过程中,技术人员通过屏幕实时演示“开发机云端启动”“并行计算任务提交”“学术资源加速访问”等核心操作流程,引导教师现场上手体验。针对教师提出的“多学科软件兼容性”“算力费用核算标准”“科研数据安全存储”“跨设备协作操作”等问题,团队逐一进行专业解答,结合具体科研案例提供优化建议,现场互动频繁、学习氛围浓厚。
此次科研工作培训会的召开,不仅让全体教师系统掌握了“息壤·科研助手平台”的核心功能与应用方法,更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科研实践的痛点问题,进一步强化了教师数字化科研思维与实操能力。
(撰稿人:赵梦怡 审稿人:潘复超)

 
                    
                          
               
                
                  